我的收藏无障碍阅读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专栏 > 他山之石

桐城市委编办“一图两库两中心”打通数字智治“三维度”

发布时间:2022-10-13 10:59 信息来源:安徽机构编制网 阅读次数: 字号:【

    近年来,桐城市委编办坚持以数字赋能推动治理创新,全面梳理机构编制办理流程和管理规则,依托安徽省实名制管理平台,搭建以“一图两库两中心”为核心的桐城市“智慧编制”科学决策系统,积极探索机构编制数字化建设运用新路径。

    “一图”指机构编制态势感知分析图。涵盖机构编制概况、机构编制资源、监测实时预警、机构编制问题、机构绩效排名、人员出入编趋势等重要内容,实现办理事项高效率、资源配置高效益。

    “两库”指机构编制基础数源库。一是实名制数据库。以安徽省实名制管理平台为基础,在原有的数据字节上进行调整,实现分级授权和数据动态维护。二是机构沿革数据库。汇集“三定”方案、实名制历史变动信息、权责清单动态调整等数据,实现历史沿革文件数据化,让各单位独一无二的“成长印记”清晰可见。

    “两中心”指“智能监管中心+分析评估中心”。涵盖预警预报监测、业务办理监测、资源配置监测,引入社会多元化评价数据,建立数据分析模型,对机构编制事项进行系统论证,对部门履职情况和编制使用情况开展常态化监测,对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相关影响因素变化趋势做出科学预判,为集约节约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撑,提升跨层级、跨系统、跨部门机构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,更好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。

    把数据“联起来”,拓展信息采集“广度”

    打破分散在各个部门、各个系统的机构编制数据孤岛,推进关键核心数据采集汇聚,持续丰富应用场景,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。

    一是建立数字档案,一键索引“电子履历”。按照“规范管理、便捷检索、可查可用”的目标,梳理全市机构编制沿革文件,建立以时间、文件标题、发文单位、文号为主的目录索引,打造“一键精准查询”数据库,形成覆盖市直各部门、各镇(街道)的机构编制“数字档案馆”。

    二是推动数据共享,实现业务“云上办理”。改革机构编制事项申请需要纸质审批的传统模式,探索打通数据壁垒路径,深化跨部门数据共享,加强与组织、人社、财政等系统平台对接频次,逐步实现机构编制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全流程闭环办理。如新进人员入编只需在网上提交录用文件,在线审核审批,即可完成人员从入编到工资核算的全流程。 

    三是逐步试点推广,检验运用“评估模型”。在全市教育和卫生领域,率先应用“机构编制事项评估模型”,梳理完善数据库单位名称、机构规格、人员编制、领导职数、内设机构等信息,在线试运行分析研判、风险预警模块。目前,试点运行正常。下一步,将逐步推广运用。

把数据“摸清楚”,延伸场景应用“深度”

    通过权责清单和“三定”方案有机衔接,加快推进机构、职能、权限、程序、责任法定化,进一步规范机关单位履职行为。

    一是细化权责清单,厘清职责边界。权责清单是机关单位依法行政的重要抓手。“智慧编制”系统通过权责清单事项分类和匹配,进一步厘清和细化部门间职责,发现和解决部门履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,持续推动政府转变职能、提高效能;在基层治理、镇街机构改革、经济发达镇改革等体制机制改革中,依法厘清市直部门与镇街权责边界、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,现已顺利完成范岗镇经济发达镇改革首批87项行政权力赋权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。

    二是优化职能设置,提升治理效能。利用“智慧编制”系统归集评估指标体系相关的多维数据,勾画部门机构编制全貌,对机构编制配置情况、编制使用效益、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,确保无权责交叉、无职能弱化,为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和动态调整提供辅助参考。

    三是强化动态管理,实现“账实相符”通过“智慧编制”系统分级授权,对数据维护采用“日常维护+跟踪审核”方式,让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参与日常数据维护管理。把握系统初上线时机,开展各单位内部数据核查,实现机构编制底数、编制人员类型、领导职数、实有人员“四清”。对信息维护不及时的单位,延期办理所申请的机构编制事项。

把数据“搞精准”,提升分析研判“精度”

    依托全面深入覆盖信息的数据库,加强对重点领域编制需求的分析研判,预测变化趋势,警示各类风险,推动机构编制管理和改革研究的针对性、实效性、前瞻性。

    一是提升“编制资源”模型精细度。在教育和卫生领域率先应用“机构编制事项评估模型”,梳理完善机构台账、编制台账、领导职数台账,确保台账上传到位准确;透彻分析单位机构情况、实有人员结构情况、领导职数使用情况、编制使用情况等内容,评估机构职能是否有交叉、编制资源配备是否合理、是否存在违规问题和黑名单,最终形成评估单位的“机构体检表”,解决“编制从哪里来”和“编制放哪里去”难题,为优化机构设置和合理配置编制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。

    二是提升“职能设置”模型精确度。“智慧编制”系统汇集了“三定”方案、权责清单、机构编制调整等各类文件,通过检索单位或职能关键词靶向定位,明确相关职能谁主管、谁负责、谁落实。动态感知单位近五年人员出入编趋势、发掘高学历及专业技术型人才等,科学研判形成招录计划,保障干部队伍建设和重点领域事业发展需要,为基层治理、编外人员管理、“小散弱”事业单位优化整合提供有力支撑。

    三是提升“监督问责”模型精准度。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纳入机构编制事项评估和审核中重要的一环,压实主管单位监督审查责任。将未按时完成年度报告公示的事业单位纳入“黑名单”管理,暂缓办理机构编制申请事项。利用“事件管理”模块,强化信息传导,分类管理监管中发现的问题,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登记处理,并及时分流到对应单位,督促限期整改,整改不力的纳入“黑名单”管理,在评估机构的“机构体检表”中自动出具不合格意见。

打印 关闭